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波普艺术是“大众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一词1956年由英国的艺术评论家Laurence Alloway提出。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创始人Andy Warhol1928年,生于美国匹兹堡。创作领域涉及绘画、电影、电视及唱片制作、雕刻等,以可口可乐、速食罐头等题材的作品而闻名,之后又将电影明星和名流、要人作为创作对象,其中1962年创作的《玛丽莲·梦露》最为引人注目。1967年,Andy Warhol被女剧作家维米莉·苏莲娜枪杀,遇刺后一直没有康复,1987年死于外科手术。该枪击事件在1996年被拍成电影,而女剧作家的《泡沫声明》成为女权主义经典作品。Tips黑MM大面积亮色图案提神大面积的亮色图案比较适合皮肤较黑的MM,鲜艳的色彩正好与健康的肤色所散发的热情贴合,素色碎花会让肤色更为暗淡。围巾搭配法则如果图案已经够炫目,就要避免选择太花哨的围巾,应该从图案中挑一种颜色作为围巾的色系。金色细长围巾搭配白底黑灰色的人物图案,颇具时代感的摇滚气息。时装波普的头像派BalmainBalmain主要将人物头像用犹如照相转印风格的单色描绘,搭配上艳丽的色彩,将冷热两种感觉交织,带领POP风格头像大潮。
互相成就的关系。波普艺术,一种主要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将大众文化的一些细节,如连环画、快餐及印有商标的包装进行放大复制。波普艺术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后期在纽约发展起来,此时它所反对的抽象表现主义正处于最后的繁荣时期。60年代中期,波普艺术代替了抽象表现主义而成为主流的前卫艺术。在60年代后期,波普艺术开始让位于极少主义艺术(Minimal Art)和硬边画(Hard-Edge Painting)。 波普艺术主要方面是新时期艺术家将商业艺术和近现代艺术联合在一起的一种表达形式。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现今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一般认为,波普艺术是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首先在英国由一群自称“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引发,他们对于新兴的都市大众文化十分感兴趣,以各种大众消费品进行创作。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最早出现英国。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表现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阿阿洛威(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它终结了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它与其他艺术流派最重要的分别是,它将大众文化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主题,这里,大众文化指的是从美国而来的流行文化。 波普艺术从英国发源,真正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安迪·沃霍尔,一个天生的波普艺术家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没有谁能比他更直达波普艺术的精髓,他就像达达主义中的杜尚,整个人和他的命运,都成为时代的印记,深刻影响了后代。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人们认为狭义的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而不是美国。1952年末,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这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种种状况。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从尼龙制品到新的摩托车什么都好的理想国。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上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贴画,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图1)。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在放映电影《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